当前位置: 基础分类/动态/工作动态
索 引 号: 008410389/2018-00012 主题分类: 工作动态 发布机构: 农业局
发布日期: 2018-01-02 文  号: 关 键 词: 农业

绵阳涪城蚕桑“三新三化”模式 正式当选“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

经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由四川省委改革办指导,人民网、四川省农业厅联合主办,中国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协办的“寻找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暨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物”全媒体宣传推广活动,历经组织推荐、初审发布、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环节,评选工作已于近日结束。涪城区报送的《“三新三化”模式推动传统蚕桑产业焕发生机》在21个市州40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正式当选。“三新三化”模式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紧扣市场需求导向,立足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了蚕桑产业组织化、高效化、多元化发展。在不少地方蚕桑产业日渐式微、很多蚕桑企业被逼转型的大环境下,让一个仅有8个蚕桑产业镇、15万亩耕地中仅有3万余亩桑园的城市近郊县,创造了蚕丝年均总产值达3.5亿元、农民年均茧款收入达2.2亿元的傲人成绩,亩桑蚕茧收入比同业高出3000元以上,使蚕桑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实现华丽嬗变。 一是立足新机制,实现组织化发展构建市场运作新机制。整合各类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科技创新等,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将蚕业生产纳入政策性农特产品保险试点,政府出资75%、企业出资25%,减少生产风险,调动农户积极性。创建利益联结新机制。首创“龙头企业+服务主体+生产主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将栽桑养蚕作为第一车间,统一打造高标准桑园,直接参与桑园建设、蚕茧生产;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共育户按技术标准指导农户饲养“商品小蚕”;农户按照统一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生产,并鼓励其适度规模返包企业统建桑园,实现“拎包发展”。大力推广“一对一”帮扶,将生产主体收入与技术人员收入挂钩,将生产主体蚕茧产量、质量、蚕茧统收率与服务主体考核挂钩,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企业对鲜正茧实行保护价收购,并从销售利润中提取比例对服务主体、生产主体进行奖励和补贴,实现了互利共赢、良性发展。该机制被列入《四川省2013—2020年蚕桑产业发展纲要》重点推广。重建服务保障新机制。建设高标准桑园、蚕棚和蚕台,配置统一省力化机具,编织全覆盖技术服务网。涪城区现已建成高标准桑园7000余亩,标准化蚕业基地30000余亩,培育5亩以上业主大户500余户,返包20亩以上大户220户,带动农户养蚕近万户。二是立足新技术,实现高效化发展夯实技术核心。成立涪城现代蚕业院士工作站,加大科研院所合作,组建科技开发中心、蚕种孵化中心等,积极开发实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前,成功自主研发空中滑轨式多层可变蚕台、移动蚕盒车、智能补湿器等多项专利产品,推广应用蚕业科技成果20余项,研发新型实用技术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推广技术应用。全面推行温带蚕业多批次养蚕,变一年四季蚕为六批次养蚕。推广应用大小蚕用消毒喷粉机,3-4龄切桑机以及省力化饲育技术、回转架方格簇自动上簇技术等,达到了节本、节地、节力的良好效果。提升产品质量。近3年“涪城蚕茧”和“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在中国纤检局公布的抽样检验中各单项及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一,其6A级顶级精品生丝成为APEC会议和G20峰会领导人服装原料丝以及LV、香奈儿、爱马仕等国际顶级品牌指定原料,为四川现代农业争得了至高荣誉。三是立足新业态,实现多元化发展多用途开发利用蚕桑产业资源。开发“八倍蚕”蛹虫草、“桑之玉”桑叶茶、“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及丝绵被等二产产品,利用废弃桑枝条年产桑枝食用鲜菌2000余吨,蚕沙年产有机肥10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3200余万元,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多途径拓展蚕桑产业链价值链。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先后实施“千鹤桑田”观光带、“杨家绣房”体验培训馆、“七彩之虹”精品生丝制品及服饰品展示厅、“桑之玉”桑葚酒庄加工体验、“桑之玉”桑叶茶文化品味厅等一批传承丝绸文化的三产项目,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多维度打造蚕桑产业新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在蚕桑产业上的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科学技术管理和温湿度调控,逐步实现标准化饲养,节本增效提高蚕茧质量;应用“互联网+电商”模式,推动流通方式转变,年电商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
 附件: